1949年的复婚之请:毛泽东与贺子珍十年隔世,一场无法倒带的历史
1949年7月,中南海丰泽园的石榴刚结青果,贺怡把“复婚”两个字说得像递上一封急电。毛主席正低头给12岁的娇娇削苹果,刀锋一顿,果皮断了。他抬头,声音不高,却像闷雷滚过屋檐:“政治局批的离婚,我怎么能说合就合?这是拿党的纪律当儿戏。”一句话,把十年离乱、半生情
1949年7月,中南海丰泽园的石榴刚结青果,贺怡把“复婚”两个字说得像递上一封急电。毛主席正低头给12岁的娇娇削苹果,刀锋一顿,果皮断了。他抬头,声音不高,却像闷雷滚过屋檐:“政治局批的离婚,我怎么能说合就合?这是拿党的纪律当儿戏。”一句话,把十年离乱、半生情
1949年6月,夏日的北京,阳光明媚而热烈。方志纯和朱旦华夫妇抱着刚刚一岁多的方荣兴,在熙熙攘攘的北京站台上,登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。当时,由于没有直达南昌的列车,他们不得不中途在上海转车。
1953年上海,贺子珍几近失态,死死地盯着眼前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。她的眼神里混杂着巨大的狂喜、难以置信的怀疑与深可见骨的悲伤。
1932年,福建长汀,贺子珍生下小儿子。医院走廊飘着消毒水味。那时局势紧张,毛泽东的时间被切割得七零八落,他硬是在病房门口站了半宿。孩子很小,皮肤红嫩,家里人都喊他“毛毛”。革命的日脚赶人,刚出生几个月,他们就被命运赶着往前跑。这个男孩后来的命运,装满太多说不
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人的死,可能不是意外,而是被时代悄悄抹掉的痕迹?
1949年2月中旬,北平城外还残留着薄薄的积雪,运输大队的卡车却已经在夜色里往返不息。电台里不断播放进城后的第一批行政命令,首都的轮廓逐渐清晰。在这条风雪交加的公路上,一封写着“长沙西路58号转贺子珍”字样的信,被小心翼翼装进了加厚牛皮袋。两天后,这封信抵达承
1948年,贺子珍同娇娇,岸青,随着东北三省的解放,由 哈尔滨迁至沈阳。在沈阳,贺子珍与阔别十几年的妹妹贺怡重 逢 了 。
1935年6月,川西高原骤雨倾盆,红军纵队在泥水中艰难跋涉。补给告急,体力透支,人人勒紧皮带。行军最怕的不是饥饿,而是有人破坏纪律——这在枪林弹雨间几乎等同于自绝生路。
1949年十二月末,松花江面还封着薄冰,哈尔滨车站的蒸汽机车在晨雾中喘着白气。列车缓缓停稳,一顶皮帽、一件呢大衣的毛主席迈下车厢,这座解放不久的城市被他列入返京途中必须停留的第一站。陪同人员说这里工业基础好,工人们干劲大,他点头,却没急着开会,而是抬头环顾城市
1979年9月3日,也就是妈妈带我回京上学的第三天,中央派专 机把外婆接到了北京。这个日子离9月9日外公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 六天,离10月7日外婆7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。
仔细算起来,李敏已经回到爸爸毛主席身边有4年的时间了。在1949年的时候,李敏在姨妈贺怡的护送下回到了爸爸身边,这些年在爸爸身边很是幸福。
1949年10月2日清晨,哈尔滨的街头还笼着薄雾,广播里反复播放着开国大典的录音。贺子珍站在一处简易招待所的窗前,听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声音,心里忽然发涩——这一刻,她与北京相隔千里,却与那熟悉的嗓音隔着十二年的风霜。
朱旦华其实是毛主席弟媳,也是毛泽民的遗孀,但诡异的是,到了1949年她才第一次见到贺子珍——据说从前只在家里听丈夫零零碎碎地说过这个大嫂子的事儿。你说这世界奇妙不奇妙,两个人一个屋檐下,结果隔着整个革命风雨,谁也摸不着谁的影子。直到国仇家恨尘埃落定,才盼来这一